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关“临时外国工人”什么事?

发布时间:2025-09-26 09:15:16 阅读量:187


继留学生之后,临时外国工人也沦为“背锅侠”了!

最近,“临时外国工人抢走了年轻人的饭碗”的说法甚嚣尘上。刚刚“复出”的保守党领袖博励治甚至喊着要取消临时外国工人计划TFWP 。

Image

事情的导火索是加拿大青年失业率在2025年7月和8月连续冲上14.6%和14.5%,创下15年来的新高(疫情期除外),同时又有媒体称移民部今年上半年签发了10.5 万份TFWP签证。

可真相真的是这样吗?本文通过数据梳理和多方观点,带你看清加拿大青年就业困局背后的深层逻辑。


01
超额接收?——数据被混淆了




最先引发关注的,是一组看似惊人的数字。媒体报道说移民部今年已签发
 “10.5 万份TFWP签证”,仿佛临时工人一夜之间大量涌入,加拿大劳动力市场因此受到巨大冲击。

数据真相: 

实际上,这个“10.5 万”包含了新签和续签,真正新入境的只有33,722人。而整个项目的全年接收目标也不过8.5万,总体规模仅占全国劳动力的约 1%。加拿大商会也指出,15至24岁的年轻人通常不会申请这些岗位。

因此,把青年失业直接归咎于 TFWP,显然是一种数据上的误读


02
IMP 更大,但也不是“元凶”




如果说 TFWP 的规模有限,那么另一组更庞大的数据——国际流动计划(IMP)往往被认为才是真正的压力来源。

数据真相: 

今年上半年,IMP 共签发了30.2万份签证,全年新入境目标为28.6 万。规模虽然庞大,但多来自自由贸易协定豁免或特定人才类别,与年轻人常见的零售、餐饮、服务类岗位几乎没有重叠。

所以, IMP 的确需要在数据透明度和结构说明上进一步改进,但它并不是造成青年失业的直接推手。


03
人岗错配才是关键




加拿大商会在一份信函中指出:临时外国工人的职位主要集中在农业、建筑、食品加工、餐饮和住宿等行业,并且往往伴随偏远地区、季节性或夜班工作。这些条件对本地年轻人吸引力有限。

青年就业困境的核心在于岗位特性与青年偏好错位,而不是“外国工人抢走了工作”。


04
经济放缓:年轻人首当其冲




其实除了前面提到的“在岗位结构”之问题,对加拿大年轻人找工作更直接的冲击来自宏观经济环境。

2025年第二季度,加拿大经济出现了年化 -1.6%的萎缩,对美出口也因关税受挫。年轻人就业高度集中在零售、餐饮、住宿等景气敏感行业,这些行业在经济下行时往往最先缩招。

青年失业率飙升,与其说是移民项目的结果,不如说经济放缓的典型反应


05
技术与零工:入口岗位在变少




除了经济周期,技术变革与零工经济也在悄然重塑就业格局。

AI 和自动化不断压缩入门级岗位,而零工平台则常设置18岁以上的准入门槛,导致青少年失去早期的工作经验机会。美国的研究也显示,AI 对核心劳动年龄影响有限,但对年轻人而言,“第一份工作”正在变得更稀缺。

职业起点被抬高,青年进入职场的难度越来越大。


06
人口与供需:岗位跟不上人头增长




另一方面,加拿大人口结构的快速变化也加剧了供需矛盾。非永久居民人口自2021年下半年的约
130万,两年内增长到近300万。而岗位创造速度远不及人口扩张,使得就业市场紧张加剧,青年群体首当其冲。

人口增速与岗位供给错配,正在加重青年失业压力。

更值得警惕的是,青年失业并不只是眼前问题,还可能留下长期影响。在关键阶段错过就业机会,不仅意味着学费更依赖债务,还会因缺少早期工作经验而在未来求职中处于劣势。这种局面对个人和社会的长期发展都构成挑战。


07
政策纠偏:降比重≠一刀切




面对高失业与舆论争议,政府与商界也陆续给出回应。

联邦政府计划将非永久居民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从 7.1% 降至5%,以减轻社会和就业压力。但同时明确表示,并不会彻底取消TFWP,因为各省依旧存在结构性缺工

另一方面,加拿大商会则呼吁细致审查而不是一刀切,强调移民和临时劳工仍是经济所必需。

政策方向是控节奏、提质量、补短板,而不是彻底否定。


08
未来出路:如何兼顾青年与用工




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保护青年就业的同时,又能保障企业用工需求。

各界专家建议从两方面着手

  • 政府与雇主层面动态调整 LMIA 门槛,透明披露 IMP 数据结构;对青年友好岗位提供税收减免、学徒补贴;为偏远或夜班岗位配套住宿与交通支持。

  • 家庭与学生层面提前储备就业技能,积极利用学徒制与 Co-op 机会,把“第一份经验”尽早纳入履历。

只有通过政策、企业和个人三方协同,才能在保证青年就业与满足经济用工之间找到平衡点。


09
别让“替罪羊”遮住真相




在梳理了数据与多重因素之后,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全貌:

  1. TFWP 仅占全国劳动力约 1%,其影响被明显高估。

  2. 所谓 “10.5 万份签证”,其实大部分是续签,真正新入境的只有33,722人

  3. IMP虽规模更大,但主要面向自由贸易协定豁免和特殊人才,与青年常见岗位并不重叠。

  4. 青年失业率高企,更大原因在于经济放缓、行业集中、技术冲击、人口节奏错配

  5. 青年群体正面临 “疤痕效应”,错失的就业窗口可能影响多年。

结论: 

临时外国工人并不是青年失业的“元凶”,真正的挑战来自经济结构性矛盾只有在控制节奏、提高透明度、优化培训和补贴的同时,避免将某一群体当作“替罪羊”,加拿大才可能走出青年就业困局。

你觉得身边年轻人找工作难的最大原因是什么?是经济环境、岗位结构、移民政策,还是技术变革?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