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移民政策“大地震”:特朗普强推H-1B签证10万美金年费;“鸿门宴”将科技巨头全网尽!
发布时间:2025-09-20 08:50:30 阅读量:163
今天(9月19日),美国移民政策突发“大地震”!总统特朗普正式签署公告,宣布对 H-1B 工作签证申请征收每年10万美元的高额年费!

这个决定瞬间在全球科技界和留学生圈掀起轩然大波。要知道,H-1B签证一直是国际人才进入硅谷、实现“美国梦”的主要通道。但如今,一纸新政让这张“黄金签证”摇身一变,成为难以企及的“奢侈品”。
更具戏剧性的是,就在新政出台的前两周,9月4日的白宫晚宴上,特朗普已为这场“大地震”埋下伏笔。他在餐前环节逐一走询问在座的科技巨头 CEO :“你们未来会在美国投资多少钱?”

而众人也给出了让其相对满意的数字:
苹果与 Meta 都给出了到2028年投资6000亿美元的承诺;
谷歌表示未来两年投入2500亿美元;
微软则称每年将投入 75-80 亿美元。
一边是企业被要求报出“数千亿投资”的天文数字,另一边是普通技术人才被要求支付10万美金的年费。特朗普用一场“鸿门宴”,再次清晰展示了其移民政策的走向:资本优先。
H-1B 是美国1990年设立的高技能工作签证,面向需要专业知识的“特殊职业”,其中STEM领域占比最高。
历史上每年名额约85,000,长期通过抽签决定归属。理想状态下,它应将“最优秀的全球人才”引入美国,但多年来外界批评不断:名额大量流向初级岗位与外包/派遣公司,从而压低工资、弱化劳动保护,与设立初衷偏离。

9 月 19 日,特朗普以总统公告方式对 H-1B 动刀:新增每年 10 万美元的申请年费。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表示,目标是抑制低薪用工、倒逼企业培训本土劳工;特朗普本人则声称“科技行业会很高兴”。目前,亚马逊、苹果、谷歌、Meta等巨头未立即公开置评,微软拒绝评论。

H-1B 项目看似是为美国引入全球高端人才的桥梁,但现实运作却与理想相去甚远。长期以来,它既是硅谷科技巨头的用工工具,也是外包公司降低成本的手段。这其中的矛盾与争议,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
1. 用工结构
不少批评者指出,H-1B 名额并未主要流向真正需要“独特技能”的高阶岗位,而是被企业按最低技能等级分类,借此压低薪资标准。换句话说,签证常常被用来“补充廉价劳工”,而不是“引进顶尖人才”。
2. 外包链条
大量岗位被外包给印孚瑟斯、威普罗、HCL、塔塔等印度公司,或者由IBM、Cognizant等美国咨询公司承接,再派遣到最终用人单位。这形成了一条“层层转包的人才供应链”,让制度的初衷更加模糊。
3. 头部获批者
在具体获批数据上,今年亚马逊位列榜首,超过 1 万份 H-1B;其后是塔塔咨询、微软、苹果和谷歌。从地域来看,加州依旧是持有人最为集中的州。大公司与外包商在其中形成了鲜明的双重格局。
4. “人格分裂”问题
前 USCIS 负责人 Doug Rand 直言,H-1B 项目呈现“双重人格”:约一半的签证流向可提供长期雇佣、并可能通往绿卡的传统企业;另一半则落入人力/咨询公司甚至“一人公司”,导致体系名存实亡。
5. 工会主张
美国最大工会联盟 AFL-CIO 提议,应根据工资水平高低而非“随机抽签”来分配名额,认为这样才能真正吸引高端人才。这一方向与特朗普首任期的尝试一致,但至今仍未形成共识。

总之,从结构失衡、外包盛行到抽签制度饱受诟病,H-1B 已经逐渐偏离了当初“吸引顶尖人才”的目标。这也是特朗普此次大幅加收费用、并捆绑企业投资承诺的重要背景。
问题是,这笔费用与以往“几千美元级别”的流程成本完全不在一个量级,对依赖外籍技术人才的企业将形成结构性成本冲击;对个人申请者而言,也意味着机会门槛和议价地位发生逆转。华盛顿邮报分析称,新规预计面临法律挑战,并可能推动更多岗位“离岸化”。
在这里补充一个有趣的知识:美国现任第一夫人,特朗普的妻子拉尼娅·特朗普,原本出生于斯洛文尼亚,就是在1996年10月通过“模特”职业获批 H-1B,从而留在美国的。
在 H-1B 宣布征收年费之前,特朗普已经抛出了两张“高净值签证”:
黄金卡(Trump Gold Card):个人经审核缴纳100 万美元(企业 200 万美元)+ 办理费,提供通往公民身份的路径;
白金卡(Trump Platinum Card):缴纳500万美元,可每年在美停留270 天,且境外收入免美国税。
备注:特朗普曾在 2 月提出“500万美元黄金卡取代现行投资者签证”,如今该卡升级为白金卡。

从路径设计看,这是把“身份获取”与“资本规模”直连:富裕个人或者企业可通过一次性巨额捐款/投资,获得更便捷的停留与身份安排;而普通技术人才则面对持续性的10 万美元年费与更严苛的市场筛选。
在新规之下,赴美发展的技术人才无论是成本、路径还是就业环境,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赴美就业成本大幅上升
如果 10 万美元的年费由雇主承担,将直接影响薪酬结构和岗位数量;若由个人承担,则等于显著抬升了职业门槛。这将改变技术人才在美国的就业预期。
2. 名额与通道可能“向资本倾斜”
与此同时,移民通道也可能出现“资本化”倾向。高净值人群可通过“黄金卡/白金卡”快速获得停留与身份安排;而普通申请者则只能依赖雇主担保、抽签以及高昂年费的多重考验,竞争门槛更高。
3. “离岸化/近岸化”趋势加速
此外,整体用人成本的增加可能推动美国企业调整全球布局,进一步扩大跨境外包或建设近岸团队。这对候选人的地理灵活性和适应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较之下,加拿大的政策环境显得更具吸引力。在美国提高门槛、增加不确定性的同时,加拿大或许会迎来一波人才与企业的转移:
1. 人才转流
对于个人候选人来说,当美国收紧政策、推高成本时,加拿大凭借 Express Entry、Global Talent Stream 等清晰的永居路径与更快的用工安排,无疑更具吸引力。
2. 企业用工策略
对于跨国企业而言,美国的不确定性也会影响其全球投资布局。部分企业可能将研发和数据中心更多地放在加拿大,或采用“加拿大雇佣 + 跨境协作”的模式作为替代方案。
3. 实操建议
个人:应尽早准备语言成绩、学历认证和 NOC 对齐,并关注 EE 类别邀请与省提名,尤其是科技人才通道;
雇主:可以重点评估 GTS(两周工签) 与 ICT 派遣等工具,优化“在加落地 + 远程为美方团队服务”的协作路径。

从9 月 5 日白宫晚宴的“报投资数字”,到9 月 19 日宣布 H-1B 每年 10 万美金年费,再到“黄金卡/白金卡”的资本化路径,美国的人才政策版图正在“资本化”。
对于普通技术人才而言,赴美之路更贵、更窄;对于手握资本的个人与企业,则出现了新的“快速通道”。在美国不断设限与分层的同时,加拿大或将成为下一站的“关键选项”。
你如何选择?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相关文章

突发|移民政策“大地震”:特朗普强推H-1B签证10万美金年费;“鸿门宴”将科技巨头全网尽!

加拿大又一移民通道被曝滥用?签证官:文凭造假、代写泛滥!

加拿大移民局再发邀,教育类低分补缺:留学生能不能搭上“便车”?

同样是在加拿大留学打工,中国人和印度人命运差别竟然这么大?

突发!美国正式启动USMCA审查:中、美、加、墨贸易格局将迎来哪些变数?

还得是阿省!移民配额再涨,就业补贴落地,证件“一卡通”硬核上线!

卡尼政府交半年“答卷”:五大国家建设项目提速,药保协议全面铺开!

离谱!中国留学生遭遣返+5年禁令!offer和全额奖学金都没保住……

BC省提名“池子”数据曝光!1万人排队,获邀几率全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