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局最新报告:这才是留学生成功移民的关键!

发布时间:2025-10-08 12:47:40 阅读量:123

在“留学—移民”这条赛道上,什么专业最不容易踩坑?加拿大统计局StatCan最新的研究结果给出了一个直观答案:医护专业的职业对口率”显著领先,而STEM虽不如医护对口,但就业质量同样亮眼;商科则更考验个人的路径设计与实习资源。

本文基于统计局的最新报告,为计划在加拿大学习并想转永居PR的同学,提供一份“选专业+定路径”的实操指南。



本次统计局研究以2011—2021年间“先在加拿大学习、后取得永久居民(PR)”的人群为样本,核心观察的是“学习—职业对口率(alignment)”,即毕业后是否进入与所学专业同一大类的职业;同时辅以“2020—2021两年是否工作”以及TEER(0—5)分布作为就业质量的侧写(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是否工作”并非劳工调查口径的失业率)。

解读这些数据时,还应注意“对口率高并不必然意味着工资更高”,薪酬与发展速度会受地区、行业、雇主规模与执照路径等因素共同影响。


我们先来看结论:医护对口率最高,但STEM就业质量不弱。

根据统计局的数据,不同专业的留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对口率”情况为:

医护 56.7% > STEM 43.0% > 商科 35.2%

这说明在“学以致用”这件事上,医护整体更容易读哪行做哪行。

进一步拆到STEM内部,可以看到不同细分差异不小:

  • 科学与科技 23.9%

  • 工程与工程技术 47.3%

  • 数学/计算机/信息科学 47.9%

换言之,STEM并非铁板一块,偏研究型的“科学类”更易跨到其他岗位,而工程与数/计/信更容易对口就业。


把视角从专业切换到“最高学历取得地”,结论更清晰:在加拿大学得最后一个学历通常更占优势,可以大大提高就业对口率:

  • STEM31.7%(境外)→ 47.9%(在加)。两者相差16.2个百分点,显示本地教育带来的网络、实习与雇主识别度效应明显;

  • 商科:29.0% → 37.6%,也有实质提升;

  • 医护:56.0% → 57.5%变化不大,提示其对口更多受执照/临床渠道影响,而非单纯由学历取得地决定。

再从就业质量做侧写(提示:这里的“未工作”占比≠官方“失业率”):

  • STEM“未工作”占比最低为5.3%;

  • 商科 7.7%;

  • 医护 8.0%。

这意味着,即使对口率不及医护,STEM整体“被市场吸纳”的稳定性仍然更强。

最后看岗位技能层级(TEER)结构,能解释“稳定性从何而来”:

STEM在中等技能(TEER 2–3)岗位的占比12.9%,高于低技能(TEER 4–5)的11.5%,显示其向中高技能岗位的“落点”更集中;

而医护的低技能占比12.4%略高于中等技能的7.5%,多与执照获取周期、过渡岗位(如辅助/技术员类)有关。

总体看,医护更“对口”,STEM更“稳健”两者优势不同、路径各异。

#01
Image
Image
Image
不同专业情况解析

为什么医护“一骑绝尘”、STEM“对口一般但就业稳”、商科“分流明显”?这要从不同专业特点来看。

1)医护:强监管 + 强执照 + 持续短缺

医护岗位普遍需要注册/执照与规范化临床时数,用人端对“专业背景的同质性”要求高,天然提高对口率。再叠加长期人手紧缺(护理、康复、放射、卫生信息管理等方向),导致“读什么干什么”的概率显著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医护在学士层级的对口率最高(62.1%),硕博阶段反而略降(51.6%),原因在于很多岗位的执照与轮转机会正好在学士层级集中。

2)STEM:技能可迁移、赛道多出口

STEM对口率不如医护,但技能通用性强,从工程/计算机向数据、产品、咨询、运营等岗位迁移非常常见。结果就是:对口率被“摊薄”,却不影响整体就业质量——“未工作”占比最低、TEER 2–3 占比高于 4–5,体现了稳定的就业吸纳能力。同时,在加获得最高学历带来的本地网络、Co-op、求职信号优势,对STEM尤为关键(+16个百分点的提升,说明“最后一跳”在加拿大读,回报显著)。

3)商科:泛化优势 + 分流成本

商科课程广、适用面广,毕业后更容易流向“其他”岗位(研究显示约 49.3%进入“其他”类),于是“严格对口率”偏低。但这也意味着:路径设计越清晰的人越占优。若能在学习阶段明确方向(会计/财务/审计、供应链、市场+数据、产品运营等),辅以实习与证书(CPA、CFA、CBAP、CSCP、Google/微软数据证书等),对口率与就业质量都会明显改善。

#02
Image
Image
Image
留学—移民的实操策略

1)如何选专业?

  • 追求“高对口、快上岸”优先考虑医护方向(护理、放射、康复、卫生信息管理等),先做执照路径图(语言要求、桥接课程、临床时数、省级监管差异)。

  • 追求“就业弹性与跨界”:STEM(工程、计算机、数据)依然是稳健选项。对口未必最高,但就业“抗风险”强,岗位的“可迁移性”让你不容易被单一行业绑定。

  • 商科不反对商科,但务必细分赛道(会计/财务、BA/数据、供应链、市场增长),并在校期用项目作品 + 实习 + 行业证书把方向“钉死”。

2)读到什么层级更合适?

  • 医护学士层级对口最佳,不必盲目上研;关键在于执照与临床入口

  • STEM/商科学历越高对口越高,研究生项目(或高质量学院后学位)更容易打通“对口+签证+就业”三件事。

3)最高学历尽量放在加拿大

  • 尤其是STEM:在加拿大学得最高学历,对口率提升显著(+16个百分点),并且更容易获得本地实习/导师推荐/雇主关系。

  • 选择包含Co-op/带薪实习、行业合作项目的课程,能直接缩短“毕业—入职”的链路。

4)用PGWP覆盖“入职窗口”

  • 以PGWP有效期倒推择校(≥2年项目通常可获3年工签),覆盖试用期 + 积累本地经验的关键窗口。

  • 医护注意实习安排与执照周期;STEM/商科要把实习、校招季、作品集嵌进课程表。

#03
Image
Image
Image
常见误区与排坑

  • 误区1:对口率越高=收入一定越高
    收入与地区、雇主体量、工会属性、执照阶段强相关,切勿“一把尺子量到底”。

  • 误区2:把“未工作占比”当“失业率”
    报告里的“是否在 2020–2021 年工作”不是劳工调查口径,解读时请谨慎。

  • 误区3:医护只有“护士”这一条路
    影像/放射、呼吸治疗、康复、卫生信息管理、药学技术员、公共卫生数据等,都可能是更匹配个人背景与英语/法语水平的切入口

  • 误区4:商科=泛泛而学
    不细分、不证书、不实习,的确容易“对口率”偏低;一旦细分赛道并补齐技能,结果大不同。


#04
Image
Image
Image
给不同留学生的“路线建议卡”

  • 中国本科→加研(STEM)锁定含Co-op的项目;同步打造作品集/开源贡献,提前参加招聘会/校招季;

  • 具备医学/护理基础→加国学士或桥接先查执照路径(语言、临床时数、笔试/OSCE),选择带临床渠道的项目;优先短缺省份与公共系统机会。

  • 商科→数据/产品交叉用证书(SQL、Python、BI)+ 实习/咨询项目增强“可迁移性”,把简历关键词与岗位JD高度对齐。

  • 已有海外学历、想提高对口考虑在加拿大学“最后一个学历”(特别是STEM),叠加校内就业服务 + 行业导师计划。

数据不能替你做决定,但能帮你少走弯路。

如果你追求“所学即所用、路径确定性高”,医护显然占优;如果你更看重“就业弹性与抗风险”,STEM依然是稳健选择;商科并非不行,
但必须提早细分方向 + 强化实习与证书。先看对口,再看就业质量,最后结合执照/成本/个人兴趣做平衡,才是“学以致用率”真正落地为“移民含金量”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