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5,000名新移民告诉你:他们为什么选择留在加拿大?

发布时间:2025-10-09 08:51:09 阅读量:119


很多人来加拿大,是被“更好的生活、安全稳定、更多机会”吸引;但真正决定留下,往往不是冰冷的统计指标,而是每天的感受:我对未来有没有信心?我在这里,究竟算不算“自己人”?

——这正是ICC最新研究给出的答案。

2025年9月25日,加拿大公民身份研究所(Institute for Canadian Citizenship,简称ICC)发布了一份名为《在此扎根-解析加拿大移民留存现象的研究报告》。

该研究基于4,900多名已验证的成年移民(来自 ICC 的 Canoo 项目),通过模型估计各因素对“长期留在加拿大意向”的影响,最后得到两个影响留存的“最强信号”:

  • 对未来的乐观每提升 1 个百分点,长期留下的可能性就会提升28个百分点;

  • 身份与归属感每提升 1 个百分点,长期留下的可能性就会提升25个百分点。

除此之外,安全与稳定(+16)、对公共机构的信任(+14)也等同样重要,但驱动力略弱于前两项。

影响人民选择来加拿大的前三理由并不意外:

  • 生活水准(66%)

  • 就业机会(38%)

  • 安全与安保(35%)

但这些只是“起点”。能走到“留下”,则更多取决于希望和归属——这是从“外在吸引”转向“内在黏性”的过程。通俗说:

  • 房价可能让人犹豫,但如果孩子喜欢学校、邻里会互相照应、工作路径清晰,许多家庭仍会选择留下;

  • 找工作再难,如果看到技能被认可、上升通道明确,信心回来了,“走”的冲动就会降下来。

那些具体的“加分项”,到底在加什么?

报告把影响“留存”的指标拆成几类,你可以把它们理解为“软着陆四件套”:

  1. 未来导向/乐观(+28)

    • 现实含义:能否看到清晰的发展路径(如证书对等、职业上升、子女教育前景)。

    • 生活场景:HR 给到技能转换的通道、学校老师愿意多沟通、社区里能找到“同路人”。

  2. 身份与归属(+25)

    • 现实含义:是否感到被认可(语言口音无碍、文化差异被理解、公共空间包容)。

    • 生活场景:在公司不被“边缘化”、在社区志愿活动中有参与感、在媒体与制度设计中看见自己的影子。

  3. 安全与稳定(+16)

    • 不只是治安,更包括规则稳定、节奏可预期:办事有章程、排队有顺序、承诺可兑现。

  4. 对机构的信任(+14)

    • 指对政府、学校、医疗、司法等机构“会办事”且“公平”的总体信赖。

    • 当规则可信、路径透明,长住意愿自然增强。

这些指标彼此叠加:当“希望”与“归属”提升,对安全与机构的感受往往也会同步改善,形成“正向飞轮”。

为什么这份结果较有说服力?

该调查报告的样本主要来自 Canoo 社群:这是加拿大最大的新移民/新公民融入平台之一,受访者为已验证的成年移民,样本量近 5,000


在统计建模时,控制了年龄、性别、教育、地区、就业、婚育等变量,用“平均边际效应”表达各因素的独立影响。


因此,数据不是“听起来合理”,而是在多重条件下成立的结果,可信度更高。




现实意义


当下的加拿大正同时面对三重挑战:出生率走低、离境率上升、总体准入规模收缩。

在这样的背景下,“把已经来了的人留住”,比一味扩大“引进规模”更现实,也更高效。

这份研究的价值正在于,它清楚地告诉我们:钱该花在哪儿?

在公共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优先投入能提升“希望感”和“归属感”的服务与项目——例如更顺畅的资格与技能对接、更可参与的社区与公民活动、更具可信度的信息与支持体系——往往能带来更高的留存回报

而具体到每一位移民,“留下来”从来不只是算一笔经济账,更是对三个问题的连续作答:

  1. 明天是否可期?(乐观)

  2. 我算不算“自己人”?(归属)

  3. 规则是否可信?(安全与对机构的信任)


也许,每个人心里早就有了答案。当“明天可期”“这里有我”“规则可信”三件事逐一被回应,留下,往往就成了最自然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