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妻之死》背后:加拿大医疗到底是好是坏?一个肿瘤医生如此评价……

发布时间:2024-05-08 08:52:03 阅读量:434

最近一段时间,一个居住在加拿大的华人朋友为了纪念亡妻而撰写的《吾妻之死》一文在中、加两国引发了强烈反响,人们由此对加拿大的医疗制度、医生操作流程等都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对这个不幸的家庭也提供了各种帮助和支持。而随着事件的发酵,很多人的态度和看法在经过深入了解后也发生了反转。

今天的文章里,我们不深究这个移民家庭在加拿大的身份是否合法;也不讨论张敏这个37岁的三胎妈妈一边上学、一边工作、一边为家庭琐事操心到底是不是“过劳死”;更不去深挖在她如此拼命地为家庭身份而谋划的时候,身为丈夫的作者在其生前死后都做了些什么事儿、充当了什么角色——我们只还原这个令人惋惜的同胞从身体不适到遗憾离世的过程、引用一个肿瘤医生对此的评论、以及介绍加拿大医疗体系的现状。


内容包括:


  1. 吾妻之死》:一个37岁的健康女性,从确诊到死亡只有2个月;

  2. 一个身在加拿大的华人肿瘤医生怎么评论《吾妻之死》及加拿大医疗;


  3. 42%的加拿大人想南下美国自费治病;


  4. 加拿大医疗,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瑞典。

图片
《吾妻之死》内容梗概

《吾妻之死》一文由居住在加拿大曼尼托巴省温尼伯市的华人乔嘉兰所写。里面记录了他的妻子张敏女士从身体不适到因病离世的过程,以及他对加拿大医疗制度和涉事医护人员的质疑。

图片

原文太长,我们摘取重要时间线:



2023年10月,37岁的张敏忽然感到身体不适,具备表现为恶心反胃以及咳嗽,睡眠质量也不好。因为她的身体素质一向不错,所以夫妻两人都以为只是小问题——因为就在当年的8月底,张敏为了坐下颚手术也进行了全面的体检,各项数据包括呼吸系统都显示正常;9月份起看家庭医生时,也被认为“身体良好”——可是谁都没想到短短2个半月后,张敏就因为晚期肺癌而离世。

2023年11月7日,妇科医生称她的血检中发现癌症筛查异常;

11月9日,张敏第一次去看急诊,医生初步诊断是肺结核或急性肺炎;

11月10日,张敏又去看了急诊,医生说最大的可能是肺结核、真菌感染或者癌症,护士把张敏作为肺结核病人收治到温尼伯“健康科学中心”HSC

11月17日,张敏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四期)。

11月20日,张敏病情急剧恶化。主治医生对张敏进行了基因检测,希望能进行靶向治疗。因为检测结果2周才能出来,所以医生提前安排了一个最有可能的靶向药让其服用;

服药后,张敏的情况并没有好转,反而一路迅速恶化;

11月28日,医生建议张敏放弃治疗,接受临终关怀,有尊严的离开。同时,检测结果出来,证实吃了8天的靶向药是错的,这个消息也让一直有求生意识的张敏瞬间崩溃。身为丈夫的作者希望医生换药,但医生跟他说很不幸没有相关的药。同时问无比虚弱的张敏,是否愿意放弃治疗。而此时心里防线被摧毁的张敏,同意了放弃治疗。

11月29日,作者通过网络查到了有两种专门针对的靶向药,但医生表示其中一种药疗效一般,而另一种在加拿大没有被批准使用。

11月30日,妻子张敏去世。


张敏的离世无疑是让人遗憾的。一个37岁的看起来健康有活力的女性,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就病情恶化并最终离世,确实让人难以接受。

文章发布后在加拿大和中国都引发了大量的转载和讨论。其中就有一个身在加拿大的华人肿瘤医生也对此发表了看法。

图片
一个肿瘤医生的评价

2024年4月23日,一名在加拿大从事肿瘤治疗工作的华人医生撰写了一篇关于罕见肺癌的科普文,并顺便评论了下他眼中的加拿大医疗。

作者声明:之前被推送了《我妻之死》这篇文章,就随手写了个评论,结果被很多人问关于这个癌症的相关问题,然后被劝写科普文(但不提供临床咨询)。


我是医护人员,而且是在很多人眼里不靠谱的加拿大医疗培训了十几年,所以我可能有我的偏见,如果不认同也请友好评论。


我没有去过病人所在的温尼伯,也不了解HSC,所以和文章里的工作人员、地点没有利益冲突。


以下为引用内容,不代表我们的观点,仅供参考:


EGFR是最常见的肺腺癌基因突变,其中典型的类型被叫做经典型突变(19外显子缺失突变、21外显子L858R突变)。一般的基因突变都在肺腺癌里,很少出现在其他的肺癌比如鳞状细胞癌和小细胞肺癌里。

20外显子的插入突变(Ex20ins) 是EGFR基因突变里第三常见的,占所有非小细胞肺癌基因突变2%左右。常见的人群和一般 EGFR基因突变影响人群一样,亚裔、女性、年轻、无吸烟历史。

一般来讲,如果没有基因突变,第四期肺癌的中位生存时间在治疗之后是1.5年左右。注意这个是中位时间,所以有些人可能只有1个月,有些人可能5年后还在。

如果身体情况还好,一般治疗方案是化疗+免疫治疗。第四期是不能治愈的,一般无法手术治疗了。

如果病人有基因突变的,比如经典型的EGFR突变,有可以使用的靶向药物,比如 Osimertinib,它的中位存活时间在3.5年左右。

现在的晚期肺癌和以前的晚期肺癌治疗情况不一样了。我自己的家人也有因肺癌去世的,过去无论什么情况都是采用化疗,现在有了这些免疫、靶向药物,肺癌的存活时间和以前比已经有很大程度提高了。

可是还是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这位年轻女士的20外显子突变,它的预后还是很糟糕。20天病程确实很短,但是在晚期肺癌这个疾病里也不算罕见。

一般来说,所有EGFR突变在肺癌里几率大概10%,可是如果我们遇到一位病人是年轻、女性、亚裔、不抽烟,她有EGFR突变的几率超过60%以上。而EGFR里90%是经典型突变,是可以用Osimertinib 来治的。也就是说,当她的医生一开始押注用这个药时,有50%以上的几率,她的医生是对的。

可惜她不是幸运儿,一般的基因检测最快也要1-2周(我在加拿大的某“大城市”,我们这里也有很多EGFR突变,这个1-2周的速度算是也是很不错了)。她是20外显子的突变,我们的治疗方法首先是化疗,如果化疗不管用可以考虑用新药Amivantamab。在加拿大我不确定这个药物从哪里可以得到,因为它不是被fund的药(注:医保用药)。有条件的病人不管是花钱还是怎么样,这个药物是被批准可以用的,但是要在化疗不管用以后作为二线药物。一个月以前FDA也批准了它和化疗一起联合使用。总之这个药不是一上来就单独用的。

当然,使用这个药物有个前提是——病人身体不能太虚弱,给一个进HAU(注:这是介于普通病房和重症监护室之间的一种加强病房)的肺腺癌病人用化疗可能会要了她的命。(我不是说化疗在任何虚弱的癌症病人身上都不能用,有些癌症,比如白血病、某些淋巴癌,即使很虚弱也有可能采用化疗,因为这些癌症对化疗非常敏感,甚至可以被化疗治愈)。

还有一点,有的朋友质问是不是CT做得不够。要知道癌症的确诊是靠病理,不是靠CT/MRI/PET。如果我们看到一位疑似晚期癌症的患者,比如这位女士,最重要的是得到病变组织的病理诊断,因为在肿瘤医学里,组织学诊断是至关重要的。这个原则不仅是针对于肺癌,也是针对于大部分癌症。

所以她的医护团队做的第一件事是——抽取她的胸腔积液做细胞学检查。然后,做了支气管镜就是为了确诊她到底是什么病,确定她究竟是感染还是癌症。

但是从第一天起,她已经有了胸腔积液,也就是说,她已经是第四期了。不管CT 检查看见与否,都不能改变她已经是第四期的事实。

其他的一些问题,比如是不是抢救做的不够完美,这个我不能从原文看出具体事件。只能说,每一个医学操作都有自己的风险,肺癌本身容易有各种并发症,再加上她确实发展得很快,我不认为她是因为并发症而缩短了生命,她是因为癌症本身的凶险而去世的。

还有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姑息治疗的具体内容,很多其他专业人士的文章已经讲解了,我就不多说了。

这位37岁的年轻病人确实很可惜,让人深深同情。对于大众她可能是唯一听说过的迅速去世的年轻病人,不过她在癌症中心里确实不是唯一的。在癌症中心工作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很多病人,有些很年轻,有些去世很突然,他们的家属都不能接受现实,我自己被家属逼着要求给ICU(重症监护室)已经死亡的癌症患者治疗的次数也不是一次两次。现代医学毕竟不是神,有些晚期癌症真心无力挽回。

最后想说的是,我自己是医护人员,而且是在加拿大的全民医疗社会里长大,所以可能有我的个人看法,比如我很追求公平,也很讲究这个循证医学。循证医学就是如果一件事没有证据证明它利大于弊,我不会去建议病人做的;我比较看重 number needed totreat和 number needed to harm(注:权衡治疗的利弊), 不是很关注那些 N=1 (注:个别病例),很多熟悉国内医疔的病人可能会不习惯。

另外,我觉得加拿大的公共卫生系统有自己的问题,等待时间、需求、人口这些因素在增长,但是医疗系统的人员/资源不增长,现在大量的医护人员burnout(精疲力竭)提前退休隐退转行,这些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但是大部分我们的病人真正紧急的会被紧急分诊处理。当然啦,很多的矛盾在于,病人觉得紧急的也许并不是客观来说真正紧急的,所以在这个资源有限的不能立刻接待所有人的系统中,那些客观上不紧急的会被延后。

我虽然做过外显子20的肺癌研究,这方面并不是我现在的主要领域,而且我也不是世界专家,只能提供自己知道的信息,具体癌症问题还是要咨询自己的医疗团队。


图片
42%的加拿大人想去美国治病

就想这位医生指出的那样,加拿大的医疗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等待时间太长、人手不足、资源紧张等等。

据统计,加拿大有600万人没有“家庭医生”,占了总人口的15%。而不管有没家庭医生,加拿大居民无论是去看急诊还是预约家庭医生、专科医生,都需要经历漫长的等待,比如看一个过敏专科医生需要等待四五个月,而非紧急的手术也需要等待数个月甚至一年……

于是,越来越多的加拿大居民表示宁肯花钱去美国看病。

2024年2月,益普索进行了一项针对加拿大人的民意调查,题为“如果你生病了,是否会考虑去美国自费治疗”。结果,高达42%的加拿大人表示愿意去美国自费治疗。这一比例比一年前提升了10%。

益普索公共事务副总裁Sean Simpson在接受本地媒体采访时也坦言结果出乎自己的意料:“加拿大人对医疗保健系统的失望情绪已经在蔓延。”

在比较深入的民意调查中,益普索发现加拿大人普遍诟病的并不是医疗质量,而是速度。

“人们担心的不是护理质量,而是及时获得护理的问题,这意味着在急诊室等待时间、等待看专家、预约、筛查的时间。因此,我们有很大一部分人表示,如果他们可以在其他地方(例如美国)获得这项服务,他们可能会考虑这样做。”

本次民意调查还涉及人们对私人医疗以及线上医疗方式的看法。结果:

  • 6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支持为有能力负担的人提供私人医疗服务;

  • 60%的人表示他们支持由私营机构来运营公共医疗服务;

  • 79%的人支持扩大家庭医生提供的“虚拟”医疗服务,比如通过 Zoom 或电话咨询专业人员。”

这份调查结果公布后,加拿大各大媒体迅速进行了报道。而卫生部长霍兰德也对此进行了回应。

部长表示:“去美国看病不是最好的答案,因为你要付出更高昂的代价。”

他认为,加拿大人需要保持耐心,相信医院的判断是正确的——如果你的手术被排在了6个月之后,说明你的情况确实不是很严重,而不是医院在故意刁难你。如果你选择赌气去美国,动辄花费几千甚至几万及时治好自己的病,这只是图一时之快,因为随后你会发现这个决定给自己带来的巨大的经济负担。

霍兰德同时表示:“我知道加拿大看病的效率不尽如人意,我们正在确保努力改善这些问题,比如增派更多的人力。”


图片
加拿大医疗,世界第二

虽然加拿大居民对医疗服务存在诸多抱怨,但是放眼全球,不管是制度体系还是服务质量,加拿大医疗都属于第一阶队都行列。

2024年3月份,insidermonkey公布了世界上公共健康体系最好的15个国家,其中加拿大位列第二,仅次于瑞典。

文章指出,拥有最好的公共医疗系统的国家,通过全面的医疗政策、编辑的服务和强大的基础设施为公众的幸福保驾护航。通过医疗健康行业的进步、教育和基础设施的完善,这些国家在疾病控制、预期寿命和总体人口健康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世界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

经过精心排名,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公共健康体系的国家为:


1.瑞典,得分:1.00

2. 加拿大,得分:0.93

3.芬兰得分:0.86

4.丹麦得分:0.8

5.挪威得分:0.73

6.瑞士

7. 德国

8. 澳大利亚

9. 英国

10. 比利时

11.荷兰

12.奥地

13. 日本

14.法国

15.新西兰

为什么加拿大排名全球第二?

加拿大实行的是全民医疗 (Medicare)。所有公民和永久居民在使用时都可以免费获得医疗上必要的医院和医生服务。每个省都有医疗保险计划,为国民提供基本全面的医疗保障,联邦政府每年拨款48亿加元用于实现这项福利。

就像insidermonkey在评价中说的那样:加拿大人的平均医疗支出为每年8,740加元,这展现了加拿大政府为其国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坚定承诺。

关注我,带你了解最真实的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