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福特改口不发工签:庇护申请45天就能批?200多印度人竟用“同一个故事”申请难民!

发布时间:2025-08-07 12:37:14 阅读量:120


前几天,加拿大各省的省长们齐聚安省亨茨维尔召开年度会议,联合对联邦政府发起“权力争夺战”。会议期间,多位省长一致呼吁,要让省级政府拥有更多移民管控权。安省省长福特更是在闭幕记者会上放出狠话,要自己发放工签。

此言一出,得到了阿省、曼省、新斯科舍省和新不伦瑞克省的呼应。几大省份罕见“组团”挑战联邦权力边界,似乎意味着加拿大移民制度将迎来一场权责重构。详情请见:《省长集体“开撕”联邦:安省要自主发工签,阿省拒绝“负担型移民”!移民制度要变天了?

然而仅过几天,剧情急转直下。今天(7月28日)福特突然“改口”了——称“我不想把责任从联邦政府身上卸掉”,表示安省将不再推进自行发放工作许可的计划,并补充道:如果联邦政府需要帮助,安省愿意提供人员支援加快工签审批流程。

福特之所以提出“省发工签”的激进建议,背后是他对庇护申请者“长时间无工可做”的焦虑

他说,“很多人等了两年还拿不到工签,只能靠社会福利养着,吸干了省里的系统资源。”

而同时期的一份报告指出“自2017年以来,政府用于安置庇护申请者的耗资超过了26亿加元,其中安省就承担了超过10亿。

安省劳工厅长大卫·皮奇尼(David Piccini)也补刀称:全国仍有28万份庇护申请待处理,安省占了一半,高达14万起。

听上去似乎是联邦审批慢得惊人,拖垮了地方财政——但联邦政府随即公开“打脸”。

移民部长发言人伊莎贝尔·布坎南(Isabelle Buchanan)回应称:

Image
“庇护申请者只要提交完整资料并完成体检,一般两周内即可收到工签,平均处理时间为45天。”


她还强调:如果拖延,往往是申请人自己未完成材料、体检或未更新通信地址所致。

换句话说,并不是联邦系统本身无能,而是个案中存在信息不全或外部延误。福特口中的“两年”等待,可能只是他在机场路所在选区听到的一些个别案例,并无统计数据支撑。对此,福特本人也在今天的记者会上承认:“我们并没有获得完整数据。”

这也解释了他为何从“硬刚”转为“收手”——一旦强行省发工签,不仅违反宪法中移民属联邦管辖的基本原则,也很容易因信息失真而陷入政治尴尬。

但即便如此,福特所提到的另一个问题,却引发了更深的思考:

“很多庇护申请人没拿到工签,但实际上已经在‘黑工市场’中被雇佣,站在街角等承包商来接,现金交易,游离监管之外。”
Image


也就是说,“不发工签”并没有阻止他们工作,反而令他们掉入非法劳动力的灰色地带。

问题就来了:这些人真的是“在等批复”,还是他们的庇护申请本身就存在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恰恰在最近一桩印度难民申请案中,被放大到了极致。



印度难民申请:200人“讲同一个故事”



就在7月17日,本地媒体刊登了一份引发全国关注的难民申请个案,主角是一名来自印度哈里亚纳邦的年轻男子——Parwinder Singh

2019年,年仅16岁的Singh以参加跆拳道比赛的名义从新德里飞抵加拿大,之后立即申请难民。他的故事听起来非常典型:

自称曾被当地警察陷害为朋友遇害的嫌疑人,遭到暴力拘留,父亲花钱才将其保出,因害怕被报复而逃离印度。





然而,加拿大边境服务局(CBSA)调查后却发现:

Singh的庇护故事,与另外200多名印度申请者的陈述极度相似——甚至连语句结构、关键词都如出一辙。

更令人咋舌的是,这些人都通过同一位移民顾问——Deepak Pawar提交申请。

难民上诉分庭(RAD)认定,Singh的故事疑似“批量制造”,属于欺诈,驳回了他的申请。

移民部长办公室也直接介入,强调:这种“群体雷同”的虚假叙述破坏了加拿大庇护制度的公信力。

然而,Singh并未放弃。他上诉至联邦法院,并赢得了“逆转”。

法官盖伊·雷吉姆巴尔德(Guy Régimbald)在判决中指出:

“庇护陈述并非创意写作比赛。缺乏原创性不等于虚假。即使存在雷同,也要从文化、语言、背景等方面评估相似是否合理。”





他强调,RAD未提供证据证明Pawar使用“故事模板”,也未实质分析Singh本人的证词及佐证材料,仅因语言雷同就断定造假,属于以形式代替内容。

最终,法院撤销RAD决定,将案件发回重审。Singh获得第二次机会。

此案引发社会强烈反响:

  • 支持者认为:司法系统捍卫了人道主义原则,防止冤案;

  • 反对者担忧:这等于为“集体造假”打开绿灯,会激励更多申请人“套模板骗身份”。

更具争议的是,Singh在第二次申请中又“补充”了新的理由——自己是支持克什米尔独立(Khalistan)运动的积极分子,担心遭印度政治迫害。

RAD认为这是“政治叙事加码”,目的是博取审查同情。

但法院仍要求重审,认为“即使雷同段落多达21处,也不一定就等于抄袭。”

从“被害人叙事”到“政治难民身份”,Singh的庇护故事几经演变,最终在司法与行政之间持续拉锯。



移民部和RAD的无奈




一直以来,加拿大都把自己当成世界上最有人道精神的国家之一,庇护制度也被设计得相当“周到”——不但有多层审核,还有上诉、法院复议等各种机制,目的就是为了别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被漏掉。

但问题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来申请庇护,有些代理机构甚至搞出“庇护故事模板”,有人为了过审还会不断“加戏”。

在这种情况下,加拿大的移民官和法官该怎么判?是相信你的故事是真的,还是怀疑你是照抄别人、套制度的“演员”?

像福特这种一开始喊着要“自己发工签”,后来又改口收回,说不定就是意识到——这事儿不是一纸命令能解决的,太复杂了。而Singh的案子也告诉我们,你说得像别人,不代表你在说谎;但太多人说得一模一样,又的确让人起疑

说到底,这事就像一道选择题:

  • 我们要做一个“宁可放错,不可错抓”的善良国家?

  • 还是要筑起制度的防火墙,防止那些动歪脑筋的人钻空子?


可能,加拿大真的得认真想一想:在保护真正难民的同时,是不是也该为制度本身,设一道“防伪标签”?

对此,你怎么看?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