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邦政府出手:改革保释、推进多元贸易——未来可期,但民众“牺牲”难免?

发布时间:2025-10-27 09:33:11 阅读量:110


在预算案公布进入倒计时阶段,联邦政府以“治安”和“经济”这两个民众最关心的课题进行了双线预热:


  • 昨晚,总理卡尼公开阐述路线图——十年内非美出口翻番气候竞争力长期战略与面向全球的人才移民计划;

  • 今日,司法部长弗雷泽宣布推出C-14法案收紧保释、加重量刑,直指暴力与累犯,意在重建社区安全与公众信心。


与此同时,卡尼也直言转型“不会一蹴而就”,三年内要靠削减浪费、“以更少做更多”来压实运营开支;而更严保释与更长在押期亦将推高一线司法成本——这意味着公众需要为三年压缩日常开支、优先保障关键投资的短期取舍做好准备。用卡尼的原话来说,就是需要“牺牲”和“时间”……

Image
To be clear, we won’t transform our economy easily or in a few months — it will take some sacrifices and some time. 
01

改革保释与量刑法案,增加“安全感”

今天(10月23日)上午,联邦司法部长弗雷泽召开新闻发布会,就《保释与量刑改革法案》(C-14)及配套举措作出集中解读:核心目标是更严控高风险、累犯与涉暴人群的获释难度,并提高量刑强度与确定性,同时配合一线警务与“上游预防”投入。

具体措施如下:

保释环节:把“高风险、累犯、涉暴”留在监狱更久

  • 新增多类“举证倒置(reverse onus)”:对涉暴力或有组织犯罪相关的汽车盗窃、入室、拐卖/走私人口、袭击、涉及勒颈/窒息/闷息的性侵、涉暴勒索等,被告在申请保释时须证明为何不应被继续羁押,拘押成为默认(预期缩短高风险人员在社区活动时间)。

  • 保释方案“可信度审查”:法院与警方须更严格核验被告提出的居住地、担保人、监督安排等,避免纸面承诺难以执行(预期降低违反保释条件比例)。

  • 公共利益/保护受害者与证人”优先:评估是否释放时,应明确权衡公共安全与受害者风险,对随机或无端暴力重点考虑。

  • “克制原则”收紧:未彻底废除“尽早、以最少苛刻条件保释”的旧框架,但细化适用边界,对高风险人群从严把关。

量刑环节:提高惩罚强度与确定性

  • 连续刑期(consecutive sentences):多罪按项累加执行,威慑“多案并罚、同时服刑”的“打折”预期(预期延长实际服刑时长)。

  • 加重情节扩围:对急救人员的侵害、零售盗窃、破坏关键基础设施等,法院量刑可从重。

  • 限制部分有条件刑/居家监禁:对特定性侵与儿童性犯罪不再允许居家监禁等替代性处罚。


青少年严重暴力:在例外情形下更严处置

  • 扩大可拘押范围:对严重暴力个案更易采取羁押。

  • 紧急公开身份:在紧迫且必要的特定场景,警方可无需法院命令公开涉案青少年身份(权利边界仍受严格限制与追责框架约束)。

“硬法+上游”两条腿走路

  • 一线力量:计划增聘1000名皇家骑警(RCMP)与1000名边境人员,提升跨省际与跨境执法能力。

  • 上游预防:继续对住房、心理健康、青少年风险干预投入,降低再犯与入罪入口。

  • 与省区协同:更严保释与更长在押期意味着省级看守所与法院压力上升,联邦—省区资金与人手的配套安排将直接影响效果。


关注各方反应与合宪边界

  • 支持者(受害者组织、警察工会、多个省长)认为能遏制“旋转门式”再犯;

  • 保守党称“仍不够严”,希望继续加码;

  • 辩护界与学者担忧宪章权利与比例原则,预计会有司法审查压力。

  • 政府回应口径:将以比例原则与个案评估确保合宪,持续跟踪再犯与案件处置数据以校准执行。


02

“三年节流、十年拓市”


就在昨晚,加拿大总理马克-卡尼在渥太华大学进行了现场演讲,对预算案中的主要框架进行了说明:


三年内平衡运营预算、中期保持对国防/港铁/住房的资本投入、以及未来十年非美出口翻番;

同时以“气候竞争力和人才/移民引进”作为产业升级与订单获取的双支点。


以下为要点归纳:

1)财政框架:运营瘦身,资本加码

  • 三年内平衡运营预算(Operating Budget):通过削减浪费、流程提效,将经常性开支拉回可持续轨道。

  • 资本性支出不中断(Capital Plan):在国防、港口、铁路、住房持续投入,提升产能与物流能力,缓解供给侧瓶颈,支撑工业与贸易扩张。

  • 账本重分类:将运营与资本分账管理,区分“为增长的长期性投资”与“为日常的赤字控制”,提升透明度与可审计性,便于市场区分长期生产性负债与短期运营赤字。

(2)贸易多元化:把风险从“单一市场”分散出去

十年目标非美国出口翻一番(政府口径增量约3000亿美元)。

  • 市场端:深化与印尼、阿联酋、欧盟合作;重启与印度、中国接触;与传统盟友做“增量深化”。

  • 产品与服务端:以资源—清洁技术—专业服务的“三段式供给”,承接高附加值订单。

  • 物流端:以港口扩容+铁路走廊打通出口“毛细血管”,降低周转与拥堵成本。

  • 金融与规则端:通过信用保障、通关便利、标准互认提升企业拿单与交付可行性。


(3)“气候竞争力”从成本到订单

  • 产业侧:以减排路径清晰、能效与碳强度优势,在欧美/中东/东南亚获得准入与议价优势。

  • 资本侧:绿色项目更易获得国际机构资金与主权基金的长期资本。

  • 品牌侧:凭合规与可追溯在供应链重构中赢得跨国买家的首选供应商地位。

(4)人才与移民战略:让“引进来—留得下—用得好”形成闭环

  • 技能与学徒制:围绕清洁能源、先进制造、重型交通、建造业等短缺环节,扩张学徒岗位与快速培训,提升单位资本的产出弹性。

  • 引才移民:对接产业缺口的目标型吸纳(科研、工程、技工),与省提名/雇主担保/毕业工签衔接,优化落地与留用。

  • 留才与转化:通过住房供给、税制与家庭服务降低流失,把人才流入转化为生产率提升与创新产出。


虽然蓝图很美好,但我们需要明白,作为少数派政府,自由党距离多数席位仍有差距,预算与重点法案需跨党派协商才行。

03

结语

总之,联邦政府的路线已摆在台面上。但真正的考验,不在于口号是否响亮,而在于执行是否到位、协同是否跟上、数据是否“过硬”——C-14 能否降低再犯,港口与铁路、住房项目能否按期落地,非美订单与人才留用能否形成闭环,都是公众判断“牺牲是否值得”的直观依据。

既然要求民众做出“牺牲”共担阵痛,政府就应拿出可核验的里程碑与清晰时间表。

毕竟,老百姓不怕吃苦,怕的是白白吃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