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长集体“开撕”联邦:安省要自主发工签,阿省拒绝“负担型移民”!移民制度要变天了?

发布时间:2025-08-07 12:31:37 阅读量:120


为期三天的省长会议刚刚落下帷幕。

四千万加拿大人或许万万没有想到,继“省长们相处融洽,气氛和谐”的消息后,他们等来的不是一套聚焦经济复苏的全国统一战略,而是一份火药味十足的“移民管控夺权宣言”。

从安省省长福特高调表态“我们要自行发放工签”,到阿省省长史密斯怒斥联邦“把负担甩给地方”,再到多个省份齐声援引宪法第95条,主张移民政策应下放地方管理——加拿大的移民治理格局,正经历一次前所未有的剧烈松动……



福特“抢权”:安省要自己发工签



“我代表安大略省发言。我们将自行发放工作许可。我们不会坐等联邦政府采取行动。”————这是福特省长在闭幕记者会上对联邦政府的明确表态。

作为加拿大人口最多、移民数量最大的省份,安大略省近年的移民接收量呈爆炸式增长。2024年,仅寻求庇护者一项,在安省的数量就高达近10万人。许多人被安置在埃托比科克(Etobicoke)等地区的酒店内,居住成本高昂、等待时间漫长,却始终无法开始工作,陷入“养而不用”的尴尬境地。

“他们健康、勤劳、愿意工作,却在酒店里一住就是两年多。”福特怒斥联邦的迟缓审批制度:“这不是他们的错,是联邦的错。”

他强调,安省政府将依据宪法第95条的授权,给庇护申请者发放“工作许可”,让他们马上就能上工地、进工厂、去餐厅打工,为本地经济做出贡献。






关于宪法第95条

据悉,第95条是加拿大宪法里的“灰色地带”,大意是:


赋予各省与联邦政府“并行管辖”移民事务的权限,只要不与现行联邦法律相抵触,省级立法亦具有效力。


在过去各省都没用过这个条款,这次福特是第一个“真刀真枪”要动它的省长。

福特还透露,他已经让省级移民部开始研究怎么发工签、需要什么机制、是否要通过立法,虽然还没定时间表,但方向已定,且得到了省内的大力支持。



阿省领头:要求优先引进“经济移民”



推动省级政府更大移民自主权的,并不止安省。

阿尔伯塔省省长丹妮尔·史密斯(Danielle Smith)不仅在会议上提醒诸位省长第95条的存在,会后更是在社交媒体上发出了更为系统性的质疑——她称联邦当前的移民计划“不公平、不可持续,且过于脱离现实”,完全未能考虑到各省差异巨大的经济与接收能力。

“去年将近200万新移民涌入加拿大,让各省的住房、医疗、教育系统几乎崩溃…… 我们早就要求增加对经济类移民的提名权,而不是一刀切的配额压缩——结果联邦却削减了阿省50%的省提名名额。”

“我们不是反对移民,而是反对一个中央集权、无差别的配额机制。各省清楚自己的劳动力市场需要,我们要的是能落地、能工作的移民,而不是增加系统负担。”



“其他省也在“观望起义”



虽然在口气上没有安省和阿省那般激烈,但其他省份对移民管理权的“收回”,也表现出浓厚兴趣。

  • 新斯科舍省省长蒂姆·休斯顿(Tim Houston)在会上表示,将“研究是否可以更有效地调动难民申请者的劳动力潜力”,希望移民系统“能尽快恢复效率”。

  • 新不伦瑞克省省长苏珊·霍尔特(Susan Holt)则更直接地表示,“我当然希望在决定谁可以在我们省工作这件事上拥有更多权限。”

  • 而曼尼托巴省省长瓦布·基内(Wab Kinew)则指出,制造业和服务业,特别是农村地区,极度依赖移民劳动力,联邦将其省提名计划砍半的做法,无异于“釜底抽薪”。

  • “我们不是在要权力,而是在要经济发展能力。”基内表示,“移民政策必须服务于地方经济,而不是成为地方财政负担。”

可以说,加拿大几乎所有省份都展现出了对联邦集权管控移民的不满,以及对地方自主的渴望。



为什么各省都急于“管控移民”?



省级政府之所以罕见一致,是因为他们都面临相似困局:移民数量飙升,联邦审批滞后,财政压力剧增,民众反弹严重。

移民审批系统严重“脱节”

目前,加拿大难民申请数量已从2017年的约5万件飙升至2024年的17.3万件,增长164%。尤其集中在安省和魁省,多伦多和蒙特利尔成了全国最大的安置地。

然而,庇护申请人的工作许可平均审批时间超过两年。在这期间,申请人无法自食其力,必须依赖政府提供住房、餐食和生活补助,进一步压垮了省级社会福利系统。

人口红利变“财政炸弹”

据联邦政府数据,自2017年以来,加拿大在庇护申请人安置方面的总支出已超过26亿加元。

其中:

  • 酒店住宿开支达11亿加元;

  • 各省市安置补助共15亿;

  • 每位难民申请者平均每日花费为132加元(不包括医疗、教育);

  • 多伦多市单独获得6.6亿加元。

这一原本“临时性”的安置机制,已逐渐演变成长期财政负担。

民意反弹加剧政治焦虑

一方面,普通民众在住房危机下难以负担高房租,却看到难民申请者免费入住酒店;另一方面,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被大量消耗,引发公平性争议。

加拿大广播公司(CBC)的调查指出,不同来源国的庇护成功率相差极大,伊朗和土耳其等国申请者通过率高达95%以上,而印度、墨西哥等地不到50%。这进一步引发舆论对“制度漏洞”的质疑。

保守党议员Michelle Rempel Garner表示:“在住房危机之下,这样的支出模式只会削弱加拿大人对整个移民体系的信任。”


联邦的回应来了!



面对各省的集体压力,联邦移民部长莉娜·迪亚布(Lena Diab)终于打破沉默,称与各省的会议是一次“富有成效的首次交流”,并表示不是反对权力下放,而是协调尚未到位。

她表示,自己“理解并尊重省级在移民事务中的角色”,作为前新斯科舍省移民部长,她“非常清楚地方需求”,也希望“继续磋商合作”。

不过,对于福特关于“我将发放自己的工签”的表态,她并未明确表态支持或反对,仅称“将继续根据总理授权,与各方保持沟通”。

迪亚布的这一表态在省长们眼中显得不够真诚。福特直言,她“没和总理在一个频道上”,呼吁卡尼总理“必须清楚指示部长,要配合各省改革移民体系”。



“联邦主导”的时代真的要结束了吗?



长期以来,加拿大移民体系以“联邦主导、省级配合”为基本架构。除了魁省自1998年起拥有独立提名权,其他省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只能在配额和审批流程上“等待分配”。

而2025年这场由安省率先“夺权”,阿省、新不伦瑞克等省紧随其后的“制度反击”,很可能成为加拿大移民管理模式从“中央统管”走向“地方分权”的转折点。

当省级政府开始自行发放工签、扩大筛选权限,即便省提名的名额不再增加,也将有更多移民通过新路径获得合法身份,在加拿大安居乐业、融入本地经济。

这场制度重构,正在悄然改变加拿大移民的格局和逻辑。

如果你也对未来移民趋势感到疑惑,或想了解更多落地路径与政策实操,欢迎参加我们即将举办的【加拿大移民线下私享会】:

📍 8月2日 上海站
📍 8月3日 深圳站
📍 8月9日 北京站

让我们一起面对面交流、现场答疑,及时掌握移民政策的风口与走向!

名额有限,欢迎扫码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