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故事|留美十年,我为何转身去了加拿大?

发布时间:2025-07-17 08:35:06 阅读量:123

移民故事|留美十年,我为何转身去了加拿大?


“在美国,我再努力也只是个合格的访客;
而在加拿大,我刚落地就有人说:‘这里是你的家。’”
——Sindhu Mahadevan,加拿大永久居民,前美国H-1B候选人

2021年,Sindhu Mahadevan终于做出决定:放弃美国,前往加拿大。

这位出生于印度西部的女孩,曾在美国求学、工作近十年,眼看自己的人生卡在了绿卡排期的死胡同。

她说,那一刻她不再想“搏一搏”,而是选择了一条更清晰、更安稳的路。

以下,是她的移民故事。

01



十年努力,换不来一个留美指标

Sindhu来自印度西部一个中等城市,2012年赴美攻读生物学硕士,梦想着在美国建立事业与生活。

和许多国际学生一样,她通过F-1学生签证完成学业,随后依靠OPT(毕业后实习许可)和CPT(校内实习许可)进入美国医疗器械行业工作。她表现出色,获得了雇主的认可,也逐渐适应了美国的生活节奏。

但她始终没能跨过那道最关键的门槛——绿卡






“我知道自己是个‘有条件的’人才。如果没有公司愿意为我担保,我随时会被清空出局。”


2016年和2017年,她的公司两度为她申请H-1B工作签证,这是大多数印度技术移民走向绿卡的关键一步。但H-1B采用抽签制,每年几万人争抢少量名额。Sindhu两次都未中签







“你很努力,但连参与竞争的资格都拿不到。”


更令她焦虑的是“绿卡排期”:由于美国每年按国籍分配绿卡,印度申请人即便审批通过,也可能要等待10年、20年。






“你在美国纳税、工作、遵守法律,却没有稳定身份。不能换工作,不能随意回国探亲,甚至连生活琐事都会受限。”


这种“身在美国,心如浮萍”的状态,逐渐吞噬了她的安全感与归属感。


02



被迫停工后,她把目光转向了加拿大

2018年,Sindhu的工作许可到期,因H-1B未中签而失去合法工作的身份。






“我看着邮箱里满是‘我们不做签证’的回信,感觉所有努力被突然清零。”


她尝试申请F-2签证,作为丈夫F-1学生签证的配偶身份继续居留,但F-2不允许工作,她成了一个“合法却无法工作”的附属人。

也是在这时,她开始认真思考另一条路——加拿大。






“我听说过Express Entry系统,觉得它更公平透明,不靠运气,靠条件。”


加拿大的Express Entry是一种基于打分的技术移民系统,综合评估申请人的学历、语言、工作经验等因素,分数高者可获永久居民(PR)邀请。相比美国复杂的移民流程,加拿大制度更清晰明确。

Sindhu的背景符合要求,她准备语言考试和材料,终于在2020年递交申请。


03



拿到PR,我终于“有资格留下来”

2021年10月,Sindhu与丈夫双双获批加拿大永久居民身份。

她用一个词形容那一刻的感觉:“relief(解脱)。”






“我终于不必再担心‘明天公司裁员我就得滚蛋’。我第一次拥有了真正的安全感——我属于这里。”


作为PR,她可以合法工作、买房、换行业、创业,唯一条件是五年内在加居住满两年。

他们迅速搬到安省定居。虽然一切从头开始,但她非常愿意。

搬进第一个租住房时,她做了一个儿时熟悉的南印度乔迁仪式:在厨房烧一锅牛奶,象征新家的平安与兴旺。






“我在美国住过那么多城市、那么多房子,却从未做过这件事。因为我从没真正觉得那些地方‘属于我’。”


04



虽然工资降了,但我得到了自由

“我不会否认,美国的工资更高。”Sindhu坦率地说,“如果只看经济利益,当然美国更有吸引力。”

但她也强调,在加拿大,她可以选择去初创公司工作,尝试新的方向,而不再担心失业会毁掉身份。






在美国,换工作或失业等于赌命。而现在,我有了尝试的自由,也有了失败的底气。”


她说:“我终于可以掌握自己的人生节奏。”

05



加拿大也有挑战,但我选择留下

Sindhu坦言,加拿大并非完美国度。她注意到近几年本地社会对移民的讨论增多,尤其在住房、医疗资源方面的压力明显。






“在美国,反移民言论可能是直接的;在加拿大,它更含蓄。但依然存在。”


但她没有后悔。






“美国让我成长,加拿大让我安心。前者锤炼了我,后者接纳了我。”


她欣赏美国公民敢于抗争、表达、追求卓越,也正因如此,她更清楚地知道——安稳对个人意味着什么

06



“你能留下来”,就是一种尊重

对Sindhu而言,加拿大最大的不同,是她不再是被动等待被接纳的“访客”,而是真正有资格留下的人。

2022年春天,她和丈夫从海外返回加拿大。排队入境时,她忍不住对丈夫说:“他们会不会问我在哪儿工作?”

多年的身份焦虑仿佛还在身体里残存。

可入境官员只是扫了一眼她的PR卡,笑着说:

“Welcome home.”

那一瞬间,她几乎落泪。丈夫也轻声提醒她:“你听见了吗?他说——欢迎回家。”






“在美国,我再努力也只是个合格的访客;而在加拿大,我刚落地,就有人说:‘这里是你的家。’”


07



归属感,是一种生活状态

Sindhu知道,有一天,当有人问她“你是加拿大人吗”时,她会毫不迟疑地回答:“是的。”

那一天,她不仅拥有加拿大的身份,更拥有加拿大的归属感。

而她也相信,那种归属感,和她的印度身份一样,不是“身份转变”的产物,而是岁月沉淀下来的自我认同。

“我从不后悔去过美国,但我更庆幸,自己最终被一个国家真正地接纳。”


“我愿意把未来,奉献在这个地方。”


“这,就是家的意义。”

Image